跳到主要內容

南庄老街

參觀完三灣落羽松秘境之後,時間也快接近中午了,想說順便去之前一直很想去的南庄老街走走,本來想留桐花盛開時再來拜訪的,這次既然有到附近就直接先來一窺究竟了。由於之前都沒來過南庄老街,所以對於周邊的景色有點陌生,只知道南庄是客家庄而已,當實際踏入南庄後,立刻被悠閒的苗栗生活步調所吸引。
可能今天是平日的關係吧,開往南庄老街的道路上都沒什麼車子,所以可以放慢步調欣賞周遭的景物。

抵達南庄老街附近之後,發現不是很方便停車,所以順著停車場的指標走,來到了南庄河堤停車場,這邊是免收費的真是太棒了!

由於第一次開來這邊,把車子停在河堤入口處的停車位,後來才知道原來直接把車子開到最裡面就是離老街最接近地方,不用走河堤步道了。

走在河堤步道上,會遇到康濟吊橋就在前方而已,迫不及待想走到上面看看周遭景色。

不幸的,吊橋並沒有開放是處於封閉起來的狀態,感覺像是在重新整修的樣子,因為當天有看到工人在施工,好可惜啊!

本來還想說可以藉由吊橋走到對面去走走看看說,小小的希望破滅了。

雖然沒辦法走吊橋到對面去,但也意外發現河堤這邊的芒花開得還滿美的且數量還不少呢。

之前有看過別的部落客分享這邊的照片,發現如果正值桐花季時,四周山邊都有白白的桐花盛開,感覺會更加的美。

有時候變焦鏡頭拍膩了之後,會換上這顆55mm定焦鏡頭,雖然視野大概就是眼睛直視前方的畫面,平淡無奇但是往往最有味道的就是這顆鏡頭拍出來的。

南庄聚落當地居民以客家族群為主,具有濃濃的客家懷舊風味。

會選擇來南庄為今天的中繼點是因為晚點還要去神仙谷,想說順道來南庄這邊逛逛吃個午餐。

拿著一顆定焦鏡隨走隨拍,感覺非常的悠閒,因為焦距都是固定住,只要專心構圖就好。

日據時代的南庄地區,林、礦業都相當發達,在當時的經濟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南庄曾經在關刀山大地震中受創嚴重,其後委由日本人規畫重建工程,造就了今日兩旁多屬兩層樓日式木造建築的景觀。

走著走著就遇到一間遊客中心,就先進到裡面先拿一份有關南庄附近的景點簡介,裡面的工作人員也很親切會跟你介紹。

時間也來中午用餐時間了,街道上有許多間客家小吃料理店可以選擇,隨意走進一家店點了客家粄條炒麵吃,口味相當道地。

原來南庄老街最著名的桂花巷剛好就在這邊附近而已。

入口有一處洗衫坑,這是當地居民利用灌溉水圳上鋪設了十餘塊石板,水圳為南庄婦女洗衣、洗碗閒話家常的地方,一邊聊天,互換生活訊息。

桂花巷原本只是一條小巷口麵店的名號,在刻意營造之下,已成為遠近馳名的桂花巷社區。

不要憧憬以為南庄到處都是是桂花的香味,但老街上倒是販賣很多桂花相關產品。

老街的主要小吃有客家粄食、客家菜、桂花釀、蛋捲等。

雖然沒什麼消費,但是這邊的攤商還是滿熱情請你試吃試喝。

狹小的巷道有著各式各樣美味的小吃和特產,是來到南庄老街必遊的景點。

基本上我就是沿著老郵局的方向逛去,沒想到指標還有這麼多的景點可以去走走。

街道會經過一間宮廟名為永昌宮,為南庄鄉民信仰聚會中心。

建於山坡地上,居高臨下,風景秀麗,是著名觀光景點。

這條乃木崎據說是以前日本乃木希典將軍,見永昌宮與街道高駁崁阻隔,命隨員將大屋坑張屋拆除石板移來鋪陳,便利居民與學童上下學通行。

走到最後會看到一間和式傳統風格的建築,這棟就是南庄老郵局了。

日據時代稱為「南庄郵便局」,民國35年之後改稱「南庄郵電局」,而後郵電分辦,改稱為「南庄郵局」

一進門就可以看到一台復古腳踏車,還掛著綠油油的馬鞍袋,現在根本沒機會看到郵差還騎這台在街上送信了。

呈現出樸素簡潔的日本和風式風味。

裡面除了展示著許多風景郵票作品之外,其實也是一間販賣部。

這邊也有販賣一些紀念品,個人覺得這排的郵差公仔超可愛的啦!有各種神情與樣貌,讓人也很想收集!

也可以買一張明信片寫給自己,留作有來這邊到此一遊的證據。

之前看南庄必遊的景點還有南庄戲院這地方,回程的路上剛好會經過,就順道過去參觀。

自從樟腦、煤、礦停採,林木也失去採伐的經濟價值之後,南庄戲院便沉寂了下來。

今日的南庄戲院化為一間主打客家菜餚的人文餐館,以提供傳統客家美食為主要服務,本來想進去參觀的說,後來看了開館時間才知道原來這邊只有六日才會開放。

繞了一圈南庄老街之後,就準備回到河堤停車場這邊,繼續前往下一站了。

總覺得這邊似乎有一種輕鬆愜意的氛圍,讓人會想多停留一會看看四周的景色,放慢腳步仔細探索這邊的一景一物。倘若之後還有機會再次來拜訪南庄的話,我應該會選擇桐花季時再來,想看看雪白的油桐花點綴的南庄會是什麼模樣呢?真令人期待阿!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姜子寮山步道

每當提到這條步道時,就不得不先說我為何突然買新車的原因,當初就把姜子寮山步道規劃在我的一日遊的行程裡,找個休假晴朗的好天氣就開著老爸的車前往,誰知因水路有漏水導致水溫上升,最後拋錨在高速公路上,車子還差點燒起來了,把我嚇得半死,最後請拖吊拖回桃園處理,最後研判應該是沒救了,完全沒有修理的價值,促成我購買新車的契機。

高雄地標建築大賞

一直對港都這個城市很陌生,趁著這次機會來好好認識一下高雄各地標建築的位置,順便欣賞獨特的建築也是這次來高雄的目的之一,個人也非常喜歡獨特的建築設計,彷彿是件藝術品般呈現在眼前。 今日最先拜訪的建築就是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看網路介紹是一間很美的圖書館。

大湖觀景台

最初的計畫是結束蜊埤湖的行程後,直接繼續前往福山植物園參觀去,但是因為之前天候不佳又因預約日接近無法取消,被系統封鎖兩個月都無法再預約了,只好改變計畫去之前也一直很想去的九寮溪生態園區,途中會經過大湖這邊,突然想到之前有標記一處大湖觀景台這地方,印象中會知道這地方是因為之前在查詢有關宜蘭的攝影景點,才意外發現原來有這地方。 前來的路上會開上一條叫湖西產業道路,道路有水泥鋪設但路面不算寬且會瞬間陡上,所以前來時務必要小心,由於也是第一次前來也沒什麼把握,看到接近目的地時,就把車停放在路邊再往觀景平台走去。 步行至觀景平台的產業道路上,意外看見幾顆梅花樹,但感覺才陸續要綻放而已。 蜜蜂辛勤著採食花蕊上的花蜜,在花朵之間穿梭著,構成一幅美美的畫面。 老實說剛開始還找不到觀景平台到底在哪?後來才在一處樹叢堆裡發現,但這邊這視野其實沒有很好,因為被前面的樹木遮蔽不少,反而覺得剛走上來的產業道路這段視野還比較好。 由於觀景平台視野不優,所以又往回走到剛剛前來的產業道路上,路上碰到幾顆橘子樹,感覺好橘子好可口。 果實上殘留白白的東西應該是農民在防止果實日燒用的碳酸鈣,也就是俗稱的石灰粉,清洗一下就可以食用。 個人認為這裡最佳攝影位置落在這片種植金棗的產業道路旁。 金棗果皮甜中帶點苦味,可潤喉,生津解渴,幫助消化。 從斜坡的產業道路上望出去,就可以看到從大湖觀景平台所看到的景色,且不會有樹木遮擋的問題,下面還種植了一片金棗。 本來想說拍這片景色應該要用廣角鏡比較適合,但實際發在這場景用中長焦段拍比較好,因為今天的天空較少特色,用中長焦可以局部特寫,避免拍到太多的天空。 這個方向應該是剛剛從蜊埤湖一路過來的景色吧,遠處的山邊都布滿了墓園。 老實說,我還真的很少用70-200mm長焦鏡頭拍風景這麼久,但是這邊就一整個超適合的啦! 往左邊眺望過去應該依序為頭城、礁溪,俯瞰員山、宜蘭與壯圍。 往右暸望則可以眺望到羅東、冬山、蘇澳,視野還滿廣闊的。 而正前方就是棋盤式的稻田排列景色,只可惜沒看到金黃稻田風光,不然應該會更美的說。 而正前方遠處則可以眺望到龜山島了,以前都不覺得龜山島像隻龜,但從這邊望向龜山島真的像極一隻龜,原來之前看到位置都不對。 這邊還滿適合拍攝日出和夜晚的景色,或許下次有經過這時可以來挑戰看看。 宜蘭地區的稻田一年一作,每年的五月初到六月底為稻子成熟期,所以在這段期...

三峽五寮尖山

不管是在網路旅遊文章分享還是在臉書的動態貼文,多少都遇過有人分享五寮尖山登山的照片和文章,對於山頂上遼闊的視野感到相當嚮往,所以一直把這個景點收入在口袋名單之中,但遲遲一直沒有機會來到這邊。這次就趁從雲森瀑布回來的途中經過五寮尖山的登山入口,就開始展開一條不歸路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