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觀霧.榛山步道

由於第一天一早就開車前往觀霧國家森林遊樂區,抵達之後又陸續走完雲霧步道以及檜山巨木群步道,所以,傍晚用完餐之後,很快就回到背包客住宿處休息睡覺了,第二天安排走榛山步道,步道為O字型環狀步道,走上一圈約4公里,若加上通往步道的大鹿林道西線路程,全程約8公里,來回大概需要4小時左右,路線還算平易近人,難度不會太高。
晚上入住背包客床位,意外的舒適好躺,棉被也夠厚很暖活,但美中不足的就是沒什麼置物空間,行李幾乎只能放床上一起睡,凌晨睡不著有起床幾次,嘗試拍銀河,但要不是起霧就是天色已漸亮,銀河早已消失了。
說真的,我還真的不習慣和陌生人待在同一空間睡覺,失眠的我決定在觀霧山莊這邊等日出,但後來才驚覺,日出應該是要在樂山林道觀景平台才能欣賞的到,這邊只能看到些微的火燒雲。
當日出的陽光漸漸透射進來後,我的睡意終於來了,於是就跑回去睡回籠覺了。
回去補眠之後,醒來時已經是晴朗無雲的大藍天了,梳洗後,就到餐廳享用早餐了,不得不說,觀霧山莊的自助早餐還滿不錯!菜色有多樣選擇,吃飽之後有滿滿的活力!
用完餐之後,就把行李收拾好先丟在車上,就到櫃台辦理check out,揹著隨身的背包就往榛山步道去。
步道口就位於觀霧山莊旁,也就是會再次經過昨日從蜜月小徑回到觀霧山莊這段。 
要到榛山步道入口處,還要先走一段大鹿林道西線的石子路,這條除了公務車可以通行之外,其餘人都只能徒步行走。
今天的天氣依舊好到爆表,遠處的聖稜線輪廓仍然清晰可見。                                                
這邊似乎有定時的導覽活動,因為路上就有遇到一團,有導覽人員沿途帶大家逛,解說周遭的地理環境,但我想按照自己的步調走,所以沒跟著走。
進入步道不久,跨越清澈見底的馬達拉溪支流、享受清涼的溪谷。
抵達環形步道的岔路口,據說從右方開始登山是相對輕鬆的路線。
觀霧的高海拔冷涼氣候非常適合針葉樹種生長。
台灣粗榧為特有種,為孑遺物種,因其枝條的頂芽通常三枚並列,並發展成三叉分枝,因此也稱三尖杉。
雖然步道難度不算高,但是前晚睡得不是很好,所以走得也是很喘。
走著走著漸漸可以感受到從樹林間穿出來的感覺,視野有越來越好的跡象。
快抵達山頂時,視野突然整個開闊了起來,遠處的大霸尖山清晰可見。
正當拍得很開心時,發現悄悄地已經來到山頂的觀景平台了。
登上觀景平台後,發現視野比剛剛的位置好太多了!沒什麼遮蔽物!
聖稜線是雪山山脈從大霸尖山往南綿延至雪山南峰之間高聳險峻的山稜線。
換上長焦鏡頭拉近特寫,大小霸尖山以及雪山主峰和南峰,感覺就像近在咫尺一樣,沿途的稜線清晰可見。
接近360度的景觀平台的另一側景觀也是非常的壯闊,觀霧一帶的景色一覽無遺。
遠處的山邊感覺雲霧已經開始聚集,感覺就水一樣快溢滿出來了,不久之後應該又要變天起霧了。
這個方向應該是往檜山與樂山望過去,因為遠處就注意到樂山雷達站建築設施,所以不難判別。
或許你會問我聖稜線其實在觀霧山莊就可以看到了,何必爬榛山特地來看呢?我只能說感覺完全不同,從榛山這邊看更讓人震撼!不信就自己來這邊感受一下!
觀景平台位於榛山山頂了,所以沿著觀景平台的另一側即是步道的終點處,完成一圈環狀路線。
台灣杜鵑為台灣特有種,在榛山步道山頂形成一小片純林,是賞花的重要據點。
印象中,另一側回程的步道個人覺得比較像有經過整理鋪設的步道,走起來相當輕鬆愜意。
路途上也有遇到幾位山友是從這個方向往山頂走,其實個人覺得好像也都差不多。 
路上偶爾遇到蝴蝶相伴,就趁牠靜止時幫牠拍個特寫。
步道後段幾乎就是平坦的石子路,非常的好走沒什麼起伏。
廢棄的設備經過歲月的摧殘,靜靜躺在步道上繼續塵封著,不知道早期是做什麼用途的?
快要回到環形步道的岔路口時,會遇到一座涼亭,由於不怎麼趕時間,就坐在涼亭歇了一會。
涼亭的對面就是山谷溪水的景觀,雖然稍微有遮蔽到,但還是隱約可以看見全貌。
坐在涼亭裡一邊欣賞著壯闊的山景,一邊大口呼吸新鮮的空氣,享受大自然的芬多精,疲憊感瞬間消失殆盡。
之後又再度走回到大鹿林道西線,沿著這條回到觀霧山莊去。
最後順利回到觀霧山莊後,就在商店買一些東西吃補充一下體力順便休息一下,一邊思考著下午到底要不要再去走觀霧瀑布步道?最後決定下次再來走了,因為連走兩天真的有點累了,下午安排較輕鬆的行程,打算到清泉風景區走走,順道去一直很想參觀的張學良文化園區,就此道別觀霧了,下次一定會再來造訪。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姜子寮山步道

每當提到這條步道時,就不得不先說我為何突然買新車的原因,當初就把姜子寮山步道規劃在我的一日遊的行程裡,找個休假晴朗的好天氣就開著老爸的車前往,誰知因水路有漏水導致水溫上升,最後拋錨在高速公路上,車子還差點燒起來了,把我嚇得半死,最後請拖吊拖回桃園處理,最後研判應該是沒救了,完全沒有修理的價值,促成我購買新車的契機。

高雄地標建築大賞

一直對港都這個城市很陌生,趁著這次機會來好好認識一下高雄各地標建築的位置,順便欣賞獨特的建築也是這次來高雄的目的之一,個人也非常喜歡獨特的建築設計,彷彿是件藝術品般呈現在眼前。 今日最先拜訪的建築就是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看網路介紹是一間很美的圖書館。

大湖觀景台

最初的計畫是結束蜊埤湖的行程後,直接繼續前往福山植物園參觀去,但是因為之前天候不佳又因預約日接近無法取消,被系統封鎖兩個月都無法再預約了,只好改變計畫去之前也一直很想去的九寮溪生態園區,途中會經過大湖這邊,突然想到之前有標記一處大湖觀景台這地方,印象中會知道這地方是因為之前在查詢有關宜蘭的攝影景點,才意外發現原來有這地方。 前來的路上會開上一條叫湖西產業道路,道路有水泥鋪設但路面不算寬且會瞬間陡上,所以前來時務必要小心,由於也是第一次前來也沒什麼把握,看到接近目的地時,就把車停放在路邊再往觀景平台走去。 步行至觀景平台的產業道路上,意外看見幾顆梅花樹,但感覺才陸續要綻放而已。 蜜蜂辛勤著採食花蕊上的花蜜,在花朵之間穿梭著,構成一幅美美的畫面。 老實說剛開始還找不到觀景平台到底在哪?後來才在一處樹叢堆裡發現,但這邊這視野其實沒有很好,因為被前面的樹木遮蔽不少,反而覺得剛走上來的產業道路這段視野還比較好。 由於觀景平台視野不優,所以又往回走到剛剛前來的產業道路上,路上碰到幾顆橘子樹,感覺好橘子好可口。 果實上殘留白白的東西應該是農民在防止果實日燒用的碳酸鈣,也就是俗稱的石灰粉,清洗一下就可以食用。 個人認為這裡最佳攝影位置落在這片種植金棗的產業道路旁。 金棗果皮甜中帶點苦味,可潤喉,生津解渴,幫助消化。 從斜坡的產業道路上望出去,就可以看到從大湖觀景平台所看到的景色,且不會有樹木遮擋的問題,下面還種植了一片金棗。 本來想說拍這片景色應該要用廣角鏡比較適合,但實際發在這場景用中長焦段拍比較好,因為今天的天空較少特色,用中長焦可以局部特寫,避免拍到太多的天空。 這個方向應該是剛剛從蜊埤湖一路過來的景色吧,遠處的山邊都布滿了墓園。 老實說,我還真的很少用70-200mm長焦鏡頭拍風景這麼久,但是這邊就一整個超適合的啦! 往左邊眺望過去應該依序為頭城、礁溪,俯瞰員山、宜蘭與壯圍。 往右暸望則可以眺望到羅東、冬山、蘇澳,視野還滿廣闊的。 而正前方就是棋盤式的稻田排列景色,只可惜沒看到金黃稻田風光,不然應該會更美的說。 而正前方遠處則可以眺望到龜山島了,以前都不覺得龜山島像隻龜,但從這邊望向龜山島真的像極一隻龜,原來之前看到位置都不對。 這邊還滿適合拍攝日出和夜晚的景色,或許下次有經過這時可以來挑戰看看。 宜蘭地區的稻田一年一作,每年的五月初到六月底為稻子成熟期,所以在這段期...

三峽五寮尖山

不管是在網路旅遊文章分享還是在臉書的動態貼文,多少都遇過有人分享五寮尖山登山的照片和文章,對於山頂上遼闊的視野感到相當嚮往,所以一直把這個景點收入在口袋名單之中,但遲遲一直沒有機會來到這邊。這次就趁從雲森瀑布回來的途中經過五寮尖山的登山入口,就開始展開一條不歸路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