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曾經有一段時間很喜歡看布袋戲,喜歡裡面的武俠人物,每個主角幾乎有自己的主題曲和特有的台詞,隨著時代進步,背景場景也越做越棒,甚至加入動畫的元素越來越精彩,前陣子搜尋雲林景點發現有間布袋戲館,就一直期待有天能來朝聖一下。
開著車往虎尾市區移動,最後把車停放在市區的停車場之後,步行至布袋戲館。
雲林布袋戲館,原為雲林縣虎尾鎮之舊警察分局,日治時代為台南州虎尾郡役所。
虎尾郡役所更為臺灣少數僅存日治時期所興建的郡役所建築物。
提起臺灣的布袋戲文化,就讓人想起虎尾小鎮,儼然成為布袋戲文化傳承的重要之地。
布袋戲館外面也有展示Q版的布袋戲腳色。
我想最知名的應該是葉小釵,耿直專一的俠客。
八家將為五福大帝的前部屬,主要的職務為主神出巡時協助緝拿妖魔鬼怪維護世間的安寧。
覺得每尊的眼神和表情都相當到味, 讓人有一種敬畏的感覺。
雖然看的系列並不多,但是也有沉迷在看布袋戲的日子。
印象中以前曾經看過龍圖霸業系列,光是這齣戲劇就有40多集。
總覺得很多角色似曾相似,但因為時間有點久遠,也叫不出名字來了。
雲林為台灣布袋戲發展重鎮,不論是早期掌中戲、金光戲以及現在的電視布袋戲,雲林皆在其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將虎尾郡役所活化再利用為雲林布袋戲館,讓更多人體驗布袋戲的掌中奧妙。
除了布袋戲偶越來越精緻化之外,發現連布幕場景也越來越講究。
布袋戲館內展示許多黃俊雄家族的戲偶,連曾經被火紋身的戲偶也都列於館內展示。
欣賞了入口處陳列的布袋戲偶之後,就走到另一邊參觀,這邊有介紹布袋戲相關訊息。
展示中呈現四大名師家族發展、經典角色,老照片文物等。
布袋戲名稱的由來 ,大家都認為不外是從戲偶的形狀、戲台的造型、裝戲偶的工具和演戲時盛裝戲偶的袋子而來的。
布袋戲偶基本結構包括身架、服飾、盔帽。
身架包括了頭、布身、手,實心的布腿、鞋。
傳統偶頭為木製,其製作流程為雕刻粗胚、磨光、糊棉紙、打土底、粉底、開眉、打花面、裝髮鬚。
布袋戲戲偶種類仍相同擁有「生」、「旦」與「淨」三大類,並依舊衍生出生、花臉、旦、神道、精怪與雜角等小分支。
操控布袋戲,讓其自由表演的裝置為天地同;其裝置設於左右手:右手控制偶頭和戲偶右手,左手持一棒控制戲偶左手。
國寶藝師黃海岱大師喜歡的飲食。
五洲派以國寶級大師黃海岱為代表,黃海岱學過漢書三年,四書五經都曾涉獵,劇情以文戲取勝。閣派在鐘任祥時代以武戲、特技為主。
雲州大儒俠史艷文,更是紅遍大街小巷,黃海岱一生奉獻給布袋戲的精神。
看到小時候最愛看的史艷文,裡面的角色人物就在眼前,非常的懷念。
終於看到史艷文和藏鏡人本尊了,好開心啊,但是因為隔著玻璃窗會反光,有點小可惜。
超想知道藏鏡人的真面目,很想把它的面紗揭開,看看到底長怎樣子。
雖然有些布袋戲角色不太熟悉,但感覺擺出來的姿勢一流,相當有武功高強的感覺。
苦海女神龍膾炙人口,當時的主題曲甚至紅遍大街小巷。
近年藉由電影的拍攝、布袋戲相關產品的推出。
以及布袋戲迷的力量,不僅將布袋戲文化推展至日本,也讓台灣的布袋戲文化在外來文化充斥市面的環境之下,佔有一席之地。
在雲林,西螺、崙背與虎尾等地,都是布袋戲的家鄉。
一個布袋戲班形成,起碼要準備包含此六大類戲偶的80個布袋戲戲偶;而這就是一般布袋戲藝人所俗稱的一擔籠。
館舍由三部分構成,分別為主體建築、兩側附屬建築、庭院中央獨立建築。
一樓為維多利亞式清水紅磚建築、二樓為木構架,外加細鋼筋網與水泥砂漿所構成的半木造建築。
庭院中央獨棟郡守辦公室,內部為木柱樑結構。
進入館內,穿越中廊之後,特別能感受到這棟老建築的獨特氣氛。
高聳雄偉的醒目外型,在當時全台眾多的郡役所中有小總督府之稱。
身為布袋戲文化傳承重鎮的虎尾,舉辦的雲林國際偶戲藝術節,主要發揚布袋戲傳統文化,並邀請世界各國戲團交流經驗。
表演場地分布在雲林布袋戲館、虎尾合同廳舍、雲林故事館等,是雲林每年一大盛事。
大約花了半小時在布袋戲館參觀,如果有喜歡布袋戲的朋友們可以來參觀朝聖一下,且場館是免費參觀的,只是要留意開放的時間。
開著車往虎尾市區移動,最後把車停放在市區的停車場之後,步行至布袋戲館。
雲林布袋戲館,原為雲林縣虎尾鎮之舊警察分局,日治時代為台南州虎尾郡役所。
虎尾郡役所更為臺灣少數僅存日治時期所興建的郡役所建築物。
提起臺灣的布袋戲文化,就讓人想起虎尾小鎮,儼然成為布袋戲文化傳承的重要之地。
布袋戲館外面也有展示Q版的布袋戲腳色。
我想最知名的應該是葉小釵,耿直專一的俠客。
八家將為五福大帝的前部屬,主要的職務為主神出巡時協助緝拿妖魔鬼怪維護世間的安寧。
覺得每尊的眼神和表情都相當到味, 讓人有一種敬畏的感覺。
雖然看的系列並不多,但是也有沉迷在看布袋戲的日子。
印象中以前曾經看過龍圖霸業系列,光是這齣戲劇就有40多集。
總覺得很多角色似曾相似,但因為時間有點久遠,也叫不出名字來了。
雲林為台灣布袋戲發展重鎮,不論是早期掌中戲、金光戲以及現在的電視布袋戲,雲林皆在其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將虎尾郡役所活化再利用為雲林布袋戲館,讓更多人體驗布袋戲的掌中奧妙。
除了布袋戲偶越來越精緻化之外,發現連布幕場景也越來越講究。
布袋戲館內展示許多黃俊雄家族的戲偶,連曾經被火紋身的戲偶也都列於館內展示。
欣賞了入口處陳列的布袋戲偶之後,就走到另一邊參觀,這邊有介紹布袋戲相關訊息。
展示中呈現四大名師家族發展、經典角色,老照片文物等。
布袋戲名稱的由來 ,大家都認為不外是從戲偶的形狀、戲台的造型、裝戲偶的工具和演戲時盛裝戲偶的袋子而來的。
布袋戲偶基本結構包括身架、服飾、盔帽。
身架包括了頭、布身、手,實心的布腿、鞋。
傳統偶頭為木製,其製作流程為雕刻粗胚、磨光、糊棉紙、打土底、粉底、開眉、打花面、裝髮鬚。
布袋戲戲偶種類仍相同擁有「生」、「旦」與「淨」三大類,並依舊衍生出生、花臉、旦、神道、精怪與雜角等小分支。
操控布袋戲,讓其自由表演的裝置為天地同;其裝置設於左右手:右手控制偶頭和戲偶右手,左手持一棒控制戲偶左手。
國寶藝師黃海岱大師喜歡的飲食。
五洲派以國寶級大師黃海岱為代表,黃海岱學過漢書三年,四書五經都曾涉獵,劇情以文戲取勝。閣派在鐘任祥時代以武戲、特技為主。
雲州大儒俠史艷文,更是紅遍大街小巷,黃海岱一生奉獻給布袋戲的精神。
看到小時候最愛看的史艷文,裡面的角色人物就在眼前,非常的懷念。
終於看到史艷文和藏鏡人本尊了,好開心啊,但是因為隔著玻璃窗會反光,有點小可惜。
超想知道藏鏡人的真面目,很想把它的面紗揭開,看看到底長怎樣子。
雖然有些布袋戲角色不太熟悉,但感覺擺出來的姿勢一流,相當有武功高強的感覺。
苦海女神龍膾炙人口,當時的主題曲甚至紅遍大街小巷。
近年藉由電影的拍攝、布袋戲相關產品的推出。
以及布袋戲迷的力量,不僅將布袋戲文化推展至日本,也讓台灣的布袋戲文化在外來文化充斥市面的環境之下,佔有一席之地。
在雲林,西螺、崙背與虎尾等地,都是布袋戲的家鄉。
一個布袋戲班形成,起碼要準備包含此六大類戲偶的80個布袋戲戲偶;而這就是一般布袋戲藝人所俗稱的一擔籠。
館舍由三部分構成,分別為主體建築、兩側附屬建築、庭院中央獨立建築。
一樓為維多利亞式清水紅磚建築、二樓為木構架,外加細鋼筋網與水泥砂漿所構成的半木造建築。
庭院中央獨棟郡守辦公室,內部為木柱樑結構。
進入館內,穿越中廊之後,特別能感受到這棟老建築的獨特氣氛。
高聳雄偉的醒目外型,在當時全台眾多的郡役所中有小總督府之稱。
身為布袋戲文化傳承重鎮的虎尾,舉辦的雲林國際偶戲藝術節,主要發揚布袋戲傳統文化,並邀請世界各國戲團交流經驗。
表演場地分布在雲林布袋戲館、虎尾合同廳舍、雲林故事館等,是雲林每年一大盛事。
大約花了半小時在布袋戲館參觀,如果有喜歡布袋戲的朋友們可以來參觀朝聖一下,且場館是免費參觀的,只是要留意開放的時間。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