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束了西螺大橋的巡禮之後,就騎著腳踏車繼續往西螺延平老街移動,多虧了有攜帶腳踏車來,省下了許多步行的時間,話說西螺老街這裡的每一棟老屋,都有他獨特的故事,等著我一一去探訪。
西螺街在20世紀上半葉日治時期,是最繁華的時期,來往的旅客、商家絡繹不絕。
西螺早期為台灣水陸貨運交流的重鎮之一,當時最熱絡的商業交易場所就是現在的延平路。
商店、茶館、旅社、藥舖等等,南來北往、車水馬龍,其盛況非今日所能及。
目前所見西螺歷史街屋,是日治時期建成留至今日的。
往往老街附近都有廟宇,成為當地人重要的信仰中心。
其風格受到當時全球盛行的裝飾風格及現代建築風格的影響。
騎著騎著已經來到東市場這邊來了。
東市場位於濁水溪渡船頭附近,清朝時即因南北商旅匯集而形成市場。
初期於現今市後街一帶,後來擴大到延平路街面。
荒廢多年的東市場再度修復完成,加入陸續進駐的文創工藝與街頭藝人等形成文創市集。
已然成為西螺老街活化運動的火車頭。
覺得這邊布置得很棒,加入貓的元素,似乎一切變得生動有趣。
還有可愛的貓立牌,可以讓大朋友小朋友拍照打卡留念。
可能是太早來到市集這邊,所以還很多店家沒開門營業。
雖然店家都還沒開門營業,但是也因此意外發現鐵門外面有西螺故事彩繪。
從這些彩繪牆面可以看出西螺人的勤奮與在地文化特色,覺得是很棒的展現方式。
這邊有許多紙鶴當作裝飾,讓人有一種復古懷舊的感覺。
這邊有一個迷你版的西螺大橋,還有許多貓立牌和紙鶴裝飾而成。
這邊會讓我一度以為來到貓村侯硐的錯覺。
跟隨貓的腳步來到階梯這邊,往上走發現上面好像空空的沒有東西,很快就走下來了。
覺得這邊很舒服愜意,就在這邊逗留了一會。
可惜來的真的有點早,許多店家才陸續開門而已,不然覺得有許多有趣的店舖可以好好停留參觀。
離開了東市場之後,走在西螺的老街上,發現有許多間店家販賣著醬油。
西螺醬油產業在日治盛時,工廠高達38家,密度居全國之冠。
西螺因為水質、溫度和濕度而有得天獨厚的釀造條件,再加上獨特的手藝技術,便成就了台灣醬油王國美譽。
這邊還成為觀光工廠,有專人導覽生產製造過程,但由於來得太早,感覺店家才剛開門而已,所以沒有進去參觀,希望下次有機會可以來看看。
金玉成商會是老街上稀有之三層樓建築,因三棟成一體目標大,一般以金玉成鐘樓稱之。
西螺戲院為當時西螺旺族林廣合家族所合資興建,在地方上相當著名,與附近商家形成繁華商場,有西螺西門町之稱。
二十年前戲院歇業,但優美的建築依然保存完好至今。戲院外面還有當時留下來的電影海報文宣。
走道戲院門口之後就沒再往裡面去了,感覺有點荒涼陰森的感覺。
在離開老街之前,還要到文化館走走參觀一下。
原來文化館就是這間捷發乾記茶莊,一直沒注意到錯過好幾次。
許家無償提供給財團法人雲林縣螺陽文教基金會,作為西螺延平街文化館使用。
目前為西螺最重要歷史建築保存、傳統技藝傳習、藝文展演及社區文化發展等工作之推廣處所。
許氏族人協助整理茶莊相關文物,充實文化館內容,促進地方文史工作的推動。
建築物保留了小天井、女兒牆及歐式花葉水泥雕飾物…等,在顯示先人經營茶莊、南北雜貨業的富裕人家景象。
沒想到裡面其實還滿寬敞的,有種意外的舒適感。
屋內開放參觀做為老街居民生活之示範點。
為三崁面寬家屋,立面造型精緻典雅,水泥雕塑華麗豐富,山牆,雨庇、陽台,混合漢洋和風格裝飾,新穎氣派,富藝術氣息。
走著走著來到了二樓,這邊成為許多藝文展覽的空間,可以放慢腳步仔細欣賞。
收集地方文史資料,提倡藝文環境。
這邊陳列許多早期農業時代的器具、文物,彷彿回到農家社會。
一件古物,加上一句古話,讓人深入在其中。
在文化館走繞了一圈之後,也接近中午用餐時間了,想在老街這邊解決午餐再繼續往下個行程。
本來想西螺老街來吃很有名的九層粿,但因為逛了一陣子後發現店家早已打烊了,只好找別的東西吃。
騎著騎著又回到東市場附近,看到了一家三角大水餃的店家,生意感覺還不錯,就走進去吃了。
既然店名都叫三角大水餃了,當然要點來吃看看,吃起有點像是肉圓的感覺,只是造型像變成三角形的樣子,另外還有點一碗餛飩麵就感覺滿普通的,用完餐之後就繼續往下一站出發。
西螺街在20世紀上半葉日治時期,是最繁華的時期,來往的旅客、商家絡繹不絕。
西螺早期為台灣水陸貨運交流的重鎮之一,當時最熱絡的商業交易場所就是現在的延平路。
商店、茶館、旅社、藥舖等等,南來北往、車水馬龍,其盛況非今日所能及。
目前所見西螺歷史街屋,是日治時期建成留至今日的。
往往老街附近都有廟宇,成為當地人重要的信仰中心。
其風格受到當時全球盛行的裝飾風格及現代建築風格的影響。
騎著騎著已經來到東市場這邊來了。
東市場位於濁水溪渡船頭附近,清朝時即因南北商旅匯集而形成市場。
初期於現今市後街一帶,後來擴大到延平路街面。
荒廢多年的東市場再度修復完成,加入陸續進駐的文創工藝與街頭藝人等形成文創市集。
已然成為西螺老街活化運動的火車頭。
覺得這邊布置得很棒,加入貓的元素,似乎一切變得生動有趣。
還有可愛的貓立牌,可以讓大朋友小朋友拍照打卡留念。
可能是太早來到市集這邊,所以還很多店家沒開門營業。
雖然店家都還沒開門營業,但是也因此意外發現鐵門外面有西螺故事彩繪。
從這些彩繪牆面可以看出西螺人的勤奮與在地文化特色,覺得是很棒的展現方式。
這邊有許多紙鶴當作裝飾,讓人有一種復古懷舊的感覺。
這邊有一個迷你版的西螺大橋,還有許多貓立牌和紙鶴裝飾而成。
這邊會讓我一度以為來到貓村侯硐的錯覺。
跟隨貓的腳步來到階梯這邊,往上走發現上面好像空空的沒有東西,很快就走下來了。
覺得這邊很舒服愜意,就在這邊逗留了一會。
可惜來的真的有點早,許多店家才陸續開門而已,不然覺得有許多有趣的店舖可以好好停留參觀。
離開了東市場之後,走在西螺的老街上,發現有許多間店家販賣著醬油。
西螺醬油產業在日治盛時,工廠高達38家,密度居全國之冠。
西螺因為水質、溫度和濕度而有得天獨厚的釀造條件,再加上獨特的手藝技術,便成就了台灣醬油王國美譽。
這邊還成為觀光工廠,有專人導覽生產製造過程,但由於來得太早,感覺店家才剛開門而已,所以沒有進去參觀,希望下次有機會可以來看看。
金玉成商會是老街上稀有之三層樓建築,因三棟成一體目標大,一般以金玉成鐘樓稱之。
西螺戲院為當時西螺旺族林廣合家族所合資興建,在地方上相當著名,與附近商家形成繁華商場,有西螺西門町之稱。
二十年前戲院歇業,但優美的建築依然保存完好至今。戲院外面還有當時留下來的電影海報文宣。
走道戲院門口之後就沒再往裡面去了,感覺有點荒涼陰森的感覺。
在離開老街之前,還要到文化館走走參觀一下。
原來文化館就是這間捷發乾記茶莊,一直沒注意到錯過好幾次。
許家無償提供給財團法人雲林縣螺陽文教基金會,作為西螺延平街文化館使用。
目前為西螺最重要歷史建築保存、傳統技藝傳習、藝文展演及社區文化發展等工作之推廣處所。
許氏族人協助整理茶莊相關文物,充實文化館內容,促進地方文史工作的推動。
建築物保留了小天井、女兒牆及歐式花葉水泥雕飾物…等,在顯示先人經營茶莊、南北雜貨業的富裕人家景象。
沒想到裡面其實還滿寬敞的,有種意外的舒適感。
屋內開放參觀做為老街居民生活之示範點。
為三崁面寬家屋,立面造型精緻典雅,水泥雕塑華麗豐富,山牆,雨庇、陽台,混合漢洋和風格裝飾,新穎氣派,富藝術氣息。
走著走著來到了二樓,這邊成為許多藝文展覽的空間,可以放慢腳步仔細欣賞。
收集地方文史資料,提倡藝文環境。
這邊陳列許多早期農業時代的器具、文物,彷彿回到農家社會。
一件古物,加上一句古話,讓人深入在其中。
在文化館走繞了一圈之後,也接近中午用餐時間了,想在老街這邊解決午餐再繼續往下個行程。
本來想西螺老街來吃很有名的九層粿,但因為逛了一陣子後發現店家早已打烊了,只好找別的東西吃。
騎著騎著又回到東市場附近,看到了一家三角大水餃的店家,生意感覺還不錯,就走進去吃了。
既然店名都叫三角大水餃了,當然要點來吃看看,吃起有點像是肉圓的感覺,只是造型像變成三角形的樣子,另外還有點一碗餛飩麵就感覺滿普通的,用完餐之後就繼續往下一站出發。
留言
張貼留言